谁给我一个武术的定义,并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作者:king发布时间:2023-08-06分类:日常百科浏览:18
导读:今天哈哈社小编给各位讲解下王新泉是谁的意思,也会对谁给我一个武术的定义,并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武术的其他名称之一是武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
今天哈哈社小编给各位讲解下王新泉是谁的意思,也会对谁给我一个武术的定义,并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武术的其他名称之一是武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谁给我一个武术的定义,并注明出处和作者姓名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
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 .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於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於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於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於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徵、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馀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吸引著大批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疗病。
过去,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5类;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於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 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武术的概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的特点】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 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已不伤 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 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 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 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 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 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 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备 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 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 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Y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
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 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武术的作用】
(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夫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武术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术内容与分类】
[ 对练 ]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一)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时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二)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对刺剑等。
(三)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等。
[ 集体演练 ]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遂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
(一)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二)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扳、挤、按、采、例、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枝项目。
(三)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武术与《易经》】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加温、淬火,共同锻造了中**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当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点时,我对武术与古典文学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岁的时候,开始闻鸡起舞,凿壁偷光。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你把《易经》中的这些理念,说给现在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师,都像是在说他们行内的话。
【中国武术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中国武术大师有谁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传人 陈正雷中国武术百杰:李德印、冯志强河南省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百杰:马春喜为什么说武术的发展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僧人练功习武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特点,特别是还开创了影响世界的武功门派——少林武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把武术与佛教联系在一起,认为 “武术是佛教的附属”,是宗教的产物。在认真研究了佛教的宗教信仰、宗教理论、宗教组织和活动、佛教文化等方面,没有发现武术与佛教的必然联系的有力证据,也就是说武术不是佛教木质属性的一部分,就象很多僧人董得中医,能治病救人一样,不能说中医就具有宗教属性。不论僧人和俗家百姓,练功习武都要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都是肢体的运动。正常人与宗教信徒都是人,生理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武术技能也是相同,佛教武功常人也能练,民间武术僧人也能练。在少林寺之前,僧人练武术早已有之,只是在隋、唐之际,少林寺僧人协助过李世民受到朝廷的褒奖以后,寺院武术才蔚然成风。关于佛教寺院练功习武究其原因,并不是佛教信仰、教义的要求。而真正的原因是:其一是为了保护寺院田产不受兵、匪及饥民的抢掠,也就是同民间的“看家护院”相同;其次是,佛教徒除了佛学功课和必要的劳动之外,其它活动很少,生活单调枯燥,通过练功习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消遣娱乐。所以,僧人练武的原因和目的同民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佛教寺院武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嵩山少林寺了,其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广泛都是无与伦比的。它既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殊现象;既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世界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魏文帝为印度高僧佛陀扇多译经传教所建。从文献资料中找不到关于佛陀练功习武的记载,但他的两位高徒僧稠和惠光都是民问武术高手出身,可见少林寺僧人在建寺之初就开始练功习武,并且也说明了少林寺武术也是从民间或军旅传入的。少林寺做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其创始人菩提达摩于梁代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自印度末华弘扬佛法,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于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圆寂;葬于熊耳山。后人据此而传说“少林武功为达摩所传”,“达摩所传授的《易筋经》、《洗髓经》为少林武术之祖”。这些说法纯属以讹传讹、子虚乌有,因为武术史学界从古代典藉中从未见到有关达摩练功习武的记载。据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此种传说出自明代。抗癌气功: 求各位好心人告诉我,吉林省吉林市哪里有练抗癌气功的,几点钟,拜托了,急急急啊这个倒是不知道,我知道有少林有一个叫释延王的,他是研究和练易筋经洗髓经的,释延王1995年年底胰腺癌晚期,去北京检查后宣布无法治疗,但是他练易筋经洗髓经奇迹发生了,练了半年后奇迹痊愈!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25621.htm有一个国产电影叫墨什么玉什么的,男女身体是互换的墨玉太极S的秘密心跳主播迷魂劫换体男女寄居少女痞子校花变身记住在你的灵魂变身爱情魔都奇遇记之灵魂团团转琴场高手之灵魂暴走我的同桌是极品2变身无敌恋爱秘籍之换体魔戒终极交换来一打麻花情侣的烦恼羞羞的铁拳以上都是男女互换灵魂电影要是搜不到请到爱奇艺我不是广告现在中国武术九段有几个人1998-2008获得武术高段位人员名单(31人)
证书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段位 申报单位 审报年度
9825900001 何福生 男 九段 云南 1998
9832900002 张文广 男 九段 北体 1998
9833900003 蔡龙云 男 九段 上体 1998
9827900004 马贤达 男 1932 九段 陕西 1998
9834900005 刘玉华 女 1 916 九段 武体 1998
0122900001 吕紫剑 男 九段 重庆 2001
0201900001 吴彬 男 1937 九段 北京 2002
0204900002 庞林太 男 1938 九段 山西 2002
0207900003 康绍远 男 1915 九段 吉林 2002
0241900004 邱丕相 男 1943 九段 上体 2002
0603900001 郭瑞祥 男 32.2 九段 河北 2006
0609900002 邵善康 男 34.4 九段 上海 2006
0615900003 周永福 男 13.9 九段 山东 2006
0623900004 邓昌立 男 40.4 九段 四川 2006
0640900005 门惠丰 男 37.6 九段 北体 2006
0641900006 王培锟 男 42.7 九段 上体 2006
0642900007 江百龙 男 40.4 九段 武体 2006
0644900008 习云泰 男 35.12 九段 成体 2006
0646900009 夏柏华 男 37.1 九段 武术中心 2006
0713900005 曾乃梁 男 1941.11 九段 福建 2007
0715900001 王常凯 男 1941.5 九段 山东 2007
0716900002 李德成 男 1942.1 九段 河南 2007
0716900004 梁以全 男 1931.7 九段 河南 2007
0719900003 陈昌棉 男 1928.12 九段 广东 2007
0801900001 杨振铎 男 1926.6 九段 山西 2008
0803900002 冯志强 男 1928.1 九段 北京 2008
0804900004 刘宝山 男 1931.4 九段 河南 2008
0816900003 刘鸿雁 男 1940.8 九段 河北 2008
0828900006 郝心莲 男 1943.6 九段 甘肃 2008
0846900005 张山 男 1937.11 九段 武术中心 2008
0846900007 康戈武 男 1948.12 九段 武术中心 2008哈哈社推荐内容:现代日本本格推理的代表人物是谁?商品经济出现于什么时候玛瑙是怎么形成的?海宁有哪些菜市场? 都分别在什么具体的位置?河南省会什么时候由开封迁到郑州男士穿靴子(长筒马靴)要配什么衣服呢?兰花的种植方法和技巧是什么?民国后面是什么年代十月份九江这里可以种什么请教完工进度的确定如何最合理食品安全标准是贵州气候属于什么类型东吴什么下午什么降水什么
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 .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於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於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於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於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徵、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馀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吸引著大批武术爱好者习武健身疗病。
过去,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5类;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於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 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武术的概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林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武术的特点】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 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已不伤 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 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 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 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 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 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 互联系统一的整体。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备 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三)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 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 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Y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
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 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武术的作用】
(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西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习武先学礼,夫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武术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术内容与分类】
[ 对练 ]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一)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时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二)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对刺剑等。
(三)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等。
[ 集体演练 ]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遂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
(一)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二)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扳、挤、按、采、例、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枝项目。
(三)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武术与《易经》】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加温、淬火,共同锻造了中**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当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点时,我对武术与古典文学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岁的时候,开始闻鸡起舞,凿壁偷光。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你把《易经》中的这些理念,说给现在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师,都像是在说他们行内的话。
【中国武术起源】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缘起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是低级的,还没有脱离生产技能的范畴,却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武术作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同中华民族文明的产生同步的。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也不断得到总结,比较成功的一击、一刺、一拳、一腿,被模仿、传授、习练着,促进了武术的萌芽。武术成形于*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夏朝时期的武术活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发展:一、军队的武术活动,二、以武术为主的学校教育。
商周时期,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商周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周代设的“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卸,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相传在周时期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亦称《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这本书有涵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级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进入春秋战国以后,诸侯争霸,都很重视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以来,盛行角力、击剑。随着“宴乐兴舞”的习俗,手持器械的舞练时常在乐饮酒酣时出现,如《史记·项羽事纪》记载的“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便是这一形式的反映。此外,还有“刀舞”,“力舞”等,虽具娱乐性,但从技术上更近于今天套路形式的运动。
唐朝以来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如对有一技之长的士兵授予荣誉称号。裴民将军的剑术独冠一时,裴民的剑术、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的美誉,可见武术作为一种文代形式已相当具有影响。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有习*弄棒的“英略社”,习射练习的“弓箭社”等。由于商业经济活跃,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买艺为生的“路歧人”。不仅有单练、而且有对练。
明清时期是武术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拳术有长拳、猴拳、少林拳、内家拳等几十家之多;同时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民国时期,民间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会等武术组织。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国术馆。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56年中国武术协会建立了武术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委会,这是武术发展中历史性的突破。1987年在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标志武术走进亚运会。1990年武术首次被列入第十一届“亚运会”竞赛项目。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成员,这是武术发展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中国武术大师有谁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传人 陈正雷中国武术百杰:李德印、冯志强河南省武术协会**、中国武术百杰:马春喜为什么说武术的发展与宗教有密切关系?僧人练功习武是中国佛教界的一个特点,特别是还开创了影响世界的武功门派——少林武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把武术与佛教联系在一起,认为 “武术是佛教的附属”,是宗教的产物。在认真研究了佛教的宗教信仰、宗教理论、宗教组织和活动、佛教文化等方面,没有发现武术与佛教的必然联系的有力证据,也就是说武术不是佛教木质属性的一部分,就象很多僧人董得中医,能治病救人一样,不能说中医就具有宗教属性。不论僧人和俗家百姓,练功习武都要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特点,都是肢体的运动。正常人与宗教信徒都是人,生理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武术技能也是相同,佛教武功常人也能练,民间武术僧人也能练。在少林寺之前,僧人练武术早已有之,只是在隋、唐之际,少林寺僧人协助过李世民受到朝廷的褒奖以后,寺院武术才蔚然成风。关于佛教寺院练功习武究其原因,并不是佛教信仰、教义的要求。而真正的原因是:其一是为了保护寺院田产不受兵、匪及饥民的抢掠,也就是同民间的“看家护院”相同;其次是,佛教徒除了佛学功课和必要的劳动之外,其它活动很少,生活单调枯燥,通过练功习武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消遣娱乐。所以,僧人练武的原因和目的同民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佛教寺院武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嵩山少林寺了,其历史之久远、影响之广泛都是无与伦比的。它既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特殊现象,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殊现象;既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也是世界的一个特殊文化现象。嵩山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魏文帝为印度高僧佛陀扇多译经传教所建。从文献资料中找不到关于佛陀练功习武的记载,但他的两位高徒僧稠和惠光都是民问武术高手出身,可见少林寺僧人在建寺之初就开始练功习武,并且也说明了少林寺武术也是从民间或军旅传入的。少林寺做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其创始人菩提达摩于梁代普通元年(公元520年)自印度末华弘扬佛法,在少林寺面壁九年,于梁大通二年(公元528年)圆寂;葬于熊耳山。后人据此而传说“少林武功为达摩所传”,“达摩所传授的《易筋经》、《洗髓经》为少林武术之祖”。这些说法纯属以讹传讹、子虚乌有,因为武术史学界从古代典藉中从未见到有关达摩练功习武的记载。据武术史学家唐豪考证,此种传说出自明代。抗癌气功: 求各位好心人告诉我,吉林省吉林市哪里有练抗癌气功的,几点钟,拜托了,急急急啊这个倒是不知道,我知道有少林有一个叫释延王的,他是研究和练易筋经洗髓经的,释延王1995年年底胰腺癌晚期,去北京检查后宣布无法治疗,但是他练易筋经洗髓经奇迹发生了,练了半年后奇迹痊愈!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825621.htm有一个国产电影叫墨什么玉什么的,男女身体是互换的墨玉太极S的秘密心跳主播迷魂劫换体男女寄居少女痞子校花变身记住在你的灵魂变身爱情魔都奇遇记之灵魂团团转琴场高手之灵魂暴走我的同桌是极品2变身无敌恋爱秘籍之换体魔戒终极交换来一打麻花情侣的烦恼羞羞的铁拳以上都是男女互换灵魂电影要是搜不到请到爱奇艺我不是广告现在中国武术九段有几个人1998-2008获得武术高段位人员名单(31人)
证书编号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段位 申报单位 审报年度
9825900001 何福生 男 九段 云南 1998
9832900002 张文广 男 九段 北体 1998
9833900003 蔡龙云 男 九段 上体 1998
9827900004 马贤达 男 1932 九段 陕西 1998
9834900005 刘玉华 女 1 916 九段 武体 1998
0122900001 吕紫剑 男 九段 重庆 2001
0201900001 吴彬 男 1937 九段 北京 2002
0204900002 庞林太 男 1938 九段 山西 2002
0207900003 康绍远 男 1915 九段 吉林 2002
0241900004 邱丕相 男 1943 九段 上体 2002
0603900001 郭瑞祥 男 32.2 九段 河北 2006
0609900002 邵善康 男 34.4 九段 上海 2006
0615900003 周永福 男 13.9 九段 山东 2006
0623900004 邓昌立 男 40.4 九段 四川 2006
0640900005 门惠丰 男 37.6 九段 北体 2006
0641900006 王培锟 男 42.7 九段 上体 2006
0642900007 江百龙 男 40.4 九段 武体 2006
0644900008 习云泰 男 35.12 九段 成体 2006
0646900009 夏柏华 男 37.1 九段 武术中心 2006
0713900005 曾乃梁 男 1941.11 九段 福建 2007
0715900001 王常凯 男 1941.5 九段 山东 2007
0716900002 李德成 男 1942.1 九段 河南 2007
0716900004 梁以全 男 1931.7 九段 河南 2007
0719900003 陈昌棉 男 1928.12 九段 广东 2007
0801900001 杨振铎 男 1926.6 九段 山西 2008
0803900002 冯志强 男 1928.1 九段 北京 2008
0804900004 刘宝山 男 1931.4 九段 河南 2008
0816900003 刘鸿雁 男 1940.8 九段 河北 2008
0828900006 郝心莲 男 1943.6 九段 甘肃 2008
0846900005 张山 男 1937.11 九段 武术中心 2008
0846900007 康戈武 男 1948.12 九段 武术中心 2008哈哈社推荐内容:现代日本本格推理的代表人物是谁?商品经济出现于什么时候玛瑙是怎么形成的?海宁有哪些菜市场? 都分别在什么具体的位置?河南省会什么时候由开封迁到郑州男士穿靴子(长筒马靴)要配什么衣服呢?兰花的种植方法和技巧是什么?民国后面是什么年代十月份九江这里可以种什么请教完工进度的确定如何最合理食品安全标准是贵州气候属于什么类型东吴什么下午什么降水什么